出版|华人基督徒培训供应中心
制作|福音影视网
作者|泰文·维克斯 翻译|袁伟 王伟成
播音|沙龙
第三章:没有审判的福音 上集
1971年,约翰·列侬(John Lennon)出版单曲〈想象〉(Imagine),鼓励我们去想象没有天堂或地狱,单为今天而活。
这首歌一出来,就成为畅销歌曲,是目前公认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摇滚流行歌曲之一。
这首歌的歌词总结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的情怀,人们怀疑宗教宣告和传统道德的年代。
四十年后,许多福音派也采用了列侬的建议。
有人告诉我们,福音不是关于来世的,福音所回答的远大过人永恒境况的问题。福音完全关乎今天的生活,而不是明天。
不幸的是,部分福音派所倡导的「大福音」反而不够大, 没有包括完整的画面。
当然,福音确实论及我们现今的生活, 而且,福音的确也不单单关乎我们死后去天堂。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努力扩大福音视角时,必须抓住福音故事的所有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让福音宣告具有意义。
审判日
「使徒信经」告诉我们,基督将要再来,审判活人死人。
「海德堡要理问答」在诠释这一条时问到:「为什么这一认知能够带给我们安慰?」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个奇怪的问题。
我们会说:「因为耶稣将要回来,施行审判。」但我们真的会由此得到安慰吗?
我不知道当你听到「审判日」时,你会怎么想。但对我来说,这听起来很可怕,我脑海中会立刻浮现许多关于「世界末日」的电影,其中描述末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虽然我记得我要让圣经、而不是好莱坞来塑造我对审判的认识,但我仍旧有许多原因觉得害怕。
试想:神将祂圣洁公义的审判倾倒在我们和世界上所有的不公义之上,那是多么可怕啊!
但是,神的审判也有给人安慰的地方。这也是「海德堡要理问答」的作者所意识到的
那就是:审判是福音故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不想错过的部分。
审判与公义
当我们两岁女儿开始牙牙学语,我们才开始了解她!每当她的头碰到桌子,或者手指被抽屉夹到,她就会向我们哭诉发生的事。
妻子和我知道,我们若是打一下桌子或敲一下抽屉, 并一边说「坏桌子!」或「坏抽屉!」,她很快就会冷静下来。
我不知道这样做为什么会安慰她,因为这并不能使痛苦减少得快些。而我们这样做,也不是因为没有生命的物件有罪。
绝不是!我相信女儿之所以得到安慰,是因为在她小脑袋中,感觉正义(不论有多奇怪)好像已得到伸张。
即使是孩童,我们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对错观念。人因渴慕公义而联合起来。我们知道生命是不公平的;然而,出于某些原因,我们认为它应当公平。
圣经教导我们,现今的生命的确不公平;但圣经也指出,有一天,错误将被纠正,正义将得到伸张。而神终会彻底地理顺这一切。
这就是为什么基督再来施行审判的思想,会给我们带来安慰。对那些在不义之人手中受苦的人来说,这是安慰。因为终有一天,所有不公平都会得到纠正。
这个颠倒而又疯狂的世界,不会永远保持它的现状。神必秉公行义,将祂的公义显明在所有人面前;
对主的认识也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但这种完全公义的世界,也有可怕的一面。
我们不单是邪恶后果的受害者,更是邪恶的变节者。
试想一下:如果神回到其中,将邪恶从世界上除去,什么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真的能居住在完全的世界里吗?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不光是渴想解决问题的人,甚至也是问题的一部分时,什么事情会发生呢?
当我们把自己置身在这宇宙性的救赎故事时,就会认识到我们不单是邪恶后果的受害者,更是邪恶的变节者,背叛了创造我们的那位良善和慈爱的掌权者。
没有审判的福音
现今的诱惑是忽视使徒信经的最后一部分。许多福音派信徒谈到很多公义,却很少论及审判。秉公行义是一个受欢迎的题目,但审判呢?很少人有兴趣。
但公义和审判是一体的两面。你不能拥有完美的公正,却没有审判。神不能秉公行义而不宣判错谬;惟有神的审判才能带来完全公义的世界。只要其一,就不是好消息了。
没有审判的福音扭曲了福音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福音的结局。如果你听过好故事,就知道,改变结局就改变一切。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最负盛名的电影之一是《眩晕》(Vertigo)。
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奥秘,然后变成谋杀和双重身份的故事。1958 年的电影最后一幕是:其中两个主角听到电台报导,策划谋杀的男子已被逮捕。
但是希区考克觉得,结局没有必要,所以他采用模棱两可的方式来结束电影,让观众去猜测公义最终是否得到伸张。
《眩晕》是一出了不起的电影,但它没有结局,因为正义至终都没有发生。
忽略或者否认神是审判者的思想篡改了福音故事。没有审判,罪就变得没有那么严重;
人背叛的后果被淡化了,人类的罪不再被认为是对创造者的宇宙性背叛,宽恕也因此失去力量。
如果没有永恒的审判,我们还需要被拯救吗?
因此,没有审判的福音改变了福音故事,弱化福音宣告的必要,至终也改变了福音群体的成分。
当我们看不见神是终极审判者的角色,就会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努力缩小神国「以内」和神国「以外」的界限,稀释了我们见证的力量。
你是否看到福音三脚凳的每一条腿都受到这种假福音的影响呢?
没有审判的福音形式
没有审判的福音有多种表现方式。有时候是学术演讲,比如「为何没有审判」或「如果有审判,我们为何不应有太多担心」等等。
而其他则反映在基督徒对审判观念的淡化。我们可称这些为「审判的精简版」。这里有些是我们淡化审判的方法。
A.「每个人都会上天堂」
普救论的信仰内容是:每个人最终都会得救。这是由教会初期神学家俄立根(Origen)首先提出,而教会普遍拒绝这种观点,因为它抵触了多处圣经经文。
今天,许多人接受一种修正过的普救论,认为每个人基本上都会到天堂,只有一些极其可怕的人会面临永恒的审判。
地狱只是特例,而天堂才是常规。但与此相反,圣经的记述却告诉我们:除非神介入我们的困境施行救赎,否则所有人都走在通往永远咒诅的道路上。
奇怪的是,虽然有些基督徒肯定内心改变对于救恩的重要(甚至是必要),但行动上却表现出大多数人都蒙神悦纳的想法。
不久前,一个年长的基督徒请我吃午饭。吃饭的时候,他私下承认,他非常怀疑地狱是否存在。
我从谈话中知道,他之所以拒绝地狱的概念,不是出自叛逆精神或者对圣经权威的厌恶,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对基督教来说,地狱一定要存在。
为什么对基督教来说,地狱一定要存在?
我问他:「你相信公义吗?」因他从未由这个角度来思考地狱的概念。
当他了解人所犯的错误需要被纠正,我们向神所犯的罪应当受到刑罚,地狱的想法本身才会显出公平。
我相信有很多基督徒就像那位弟兄一样。在文件上和公众场合,他们肯定人必须悔改并信靠耶稣而领受救恩;
但内心深处却相信普救论,并且以行动表示,所有人和所有事最终都会有圆满的结局。
B.「来世不如有使命的人生重要」
现今多数人都认为,福音派过分强调人永恒的命运。有人说,对来世(天堂与地狱)的专注,会留下太少空间给人在今世转变,结果产生发育不良的门徒。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确指出:圣经不光谈到将来的天堂与地狱,也同样谈到今天的生活。
从一方面来看,这种批评是正确的。
我是在福音派教会长大的,每当提到基督徒生命时,我都感觉到目标是「一次决定,永生立定」,而基督教的目标就是尽可能与更多人一起上天堂。
然而,圣经中对于救恩的描绘,比简单地把天堂和地狱的图片放在人面前,对他说「你自己选吧」,更为丰富。
新约中的终极救恩并不是我们上天堂,而是天堂降临在地上(这也是我们为何祷告:「愿祢的国降临⋯⋯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拥有复活的身体,活在新天新地中的新耶路撒冷,比在死亡和复活之间、没有身体的中间状态,听起来更为荣耀。
但是在新的福音表达中,来世往往消失了。或者,天堂也许仍然存在,但绝不再有永远刑罚的概念。
的确,福音派有时会扭曲圣经的描述,将荣耀的福音故事,压缩到好像只是为死亡后在天堂预订房间。
但是在新的福音表达中,来世往往消失了。或者,天堂也许仍然存在,但绝不再有永远刑罚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使命」的概念已经泛滥,几乎包括了基督徒的所有善行。传福音被淡化了,呼吁人们悔改也不再紧迫了。
我担心福音派讨厌谈论天堂和地狱,与圣经关系不大,而是更多受到当前文化的影响。
现今人们不大担心永恒;很多人的大部分时间都不会考虑死亡,更不要说审判了。
但谁来决定这些问题的相关性呢?如果一个大城市受到核武攻击,导致数十万人死亡,我们就会面对立即死亡的可能性,届时来世的问题是否会突然变得相关?
若是如此,是否表示我们可以将重点从「使命人生」转移到「来世」呢?
确实,我们的永恒命运,并不是基督教福音布道或门徒训练的惟一要点;但永恒确实很重要。
若只是强调圣经中有关神现今在地上的国度,这只能片面地反映出整幅图画的一部分。
但是,这却抹掉了最终在耶稣统治下宇宙性复和的大场景,而这复和却包括了耶稣对所有抵挡祂之人的审判。
C. 「神不会让任何人进地狱,那是人自己的选择」
这种形式的假冒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事实上,那些今生拒绝神的人会发现,他们死后将与祂的爱隔绝。
鲁益师给我们的例子颇富想象力,他形容地狱的大门是从里面锁住的。
亦即,不是人们无法从地狱脱身,而是他们宁愿停留在人造、自私的监牢,也不愿意顺服造他们的神对他们爱的呼召。
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不是神将人送进地狱,而是人自己选择去那里。
他们宁愿选择地狱而不选择神。这种说法很接近圣经的真理,因为那些选择亲近罪而不亲近基督的人,确实选择了永远灭亡的后果。
可是,如果只把地狱看作选择罪恶的后果,仍有不足之处。有太多圣经经文,描述神主动去审判罪人。
耶稣自己也对那些不义之人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 7:23)
耶稣用比喻来形容神将人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并在那里哀哭切齿。
祂所讲的拉撒路和财主的故事中,财主就是在受苦的深渊里。虽然财主没有请求脱离痛苦,但是显然他渴望解脱。我们很难解释说他愿意留在地狱之中。
我们从圣经中看到的可怕事实是,永远的咒诅并不是没有神的存在,而是面对烈怒中的神。
当然,这种审判观点不受人欢迎,并且有负面意义,可能很难被人接受。
但是,如果基督教是真的,我们就应期待它会挑战我们的预设和看法,而这可能是基督教让西方人最难接受的地方。
在试图理解圣经关于永远刑罚的描述中,我们实在没有其他的选择。
正如新约圣经对复活和重新创造的描绘极其荣耀与恢弘,它对神向那些在基督以外之罪人所发烈怒的写照,也是令人震惊和畏惧的。
D.「神看的是内心」
当有人问电视上的传道人,耶稣真的是通往神的惟一道路吗?他们有时会这样回答:「哦,神知道人的内心⋯⋯」
这背后的假设就是,因为神看的是人内心深处,祂看到每个人的善良,因此祂可能会让我们过关。
只是,当我们考虑到圣经对人性的描述时,所谓「神看人的内心」就绝非好消息了。
试想,如果神看到我们的内心并知道我们的一切,知道我们心中那些从来没有行出来的邪恶,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根本不能给我们任何安慰。
这种形式的假福音具有吸引力,是因为许多人认为人类在内心深处基本上是良善的,他们只是误入歧途而已。
而那些真诚寻求神的人终归会有好结局,因为神看到了他们的内心。
真正的问题不是好人能不能上天堂,而是到底有没有好人。
但是,这带来一个更大、更根本的问题:到底是谁来决定什么是善?
我们若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只好简单地采用世界上「善」的标准,并不加批判地藉此来衡量我们周围的人。
如果我们以为合乎圣经的「善」就是在道德上绝对完美,那么一个好佛教徒、好穆斯林、好印度教徒都可以去天堂。
真正的问题不是好人能不能上天堂,而是到底有没有好人。
·识·别·假·福·音·
没有审判的福音之谬误
• 故事:
复和主要是表明神的美善,而不是祂对邪恶的审判,也不是祂对叛逆之人类的回应。
• 宣告:
耶稣的受死更多是关乎打败人类的仇敌(死亡、罪恶、撒但),而不是神要借着耶稣的献祭来免除祂的忿怒。
• 社群:
教会与世界的界限开始模糊,让个人布道不再迫切,或者失去必要性。
圣 经 真 理 背 诵
•关于神的公义:诗篇11:7;33:5,89:14,97:12
•关于渴慕义:诗篇7:10,31:1,65:5,143:11,35:24
•关于永远刑罚的真实:马太福音 7:23,25:31-46;马可福音 9:42-48;路加福音 16:19-31;帖撒罗尼迦后书 1:5-10;启示录14 章
•关于审判是好消息以及对正义的渴慕:约伯记 24 章;诗篇 96 篇;罗马书 2:15-16;启示录 6:10
•关于神圣洁的爱:出埃及记 33:7-34:9
•关于我们罪的个人性:创世记 3 章,39:9;诗篇 51:4
•关于被公正的法官称义:罗马书 3:21-31
《真假福音》
作者:泰文·维克斯
詹姆斯·巴刻等北美14位牧长联合推荐
感谢华人基督徒培训供应中心授权
有声版权归福音影视网所有
当魔鬼无法让教会明确拒绝福音时,它就利用圣经一处经文来对立另一处经文,然后慢慢促使教会来轻微地将福音偷梁换柱—不是更改配置,就是改变诠释,实在不行就改换重心,但维克斯却指出魔鬼的虚张声势。他的《真假福音》一书详细考查了在调配方式上的细微改变,肯定其中真实的那一部分,然后帮助我们区分真实与假冒,是非常有益和极有见地的著述。
——乔纳森·利曼(Jonathan Leeman)
THE END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
第三章:没有审判的福音上
下期预告
第三章:没有审判的福音下
没有审判的福音 它使我的良心更轻省
往期内容
听完本章的内容,
您是否也在不觉中参与了这样的"福音"?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