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永恒在召唤》连载中
出处:福音FM“有声书苑”作者:里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
进入福音FM网站收听完整专辑
基督教信仰与科学既有接触点,又处于不同的范畴和层次。神创造了宇宙并赋予它规律,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和认识这些规律。在这一点上,信仰和科学有相关性。
另一方面,科学是认识宇宙的规律,是属于物质界、形而下的层面;而信仰是要认识创造宇宙的这位神,属于灵界、形而上的层面。也就是说,信仰是高于和超越科学的。我们将从几个侧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圣经》中的科学预见
《圣经》不是一本科学专著,乃是一本论述神的创造、神对人类的救赎和神的国度、神所默示的巨著。然而,《圣经》中确有许多关于科学的预见,远远地超前于人类的认知,日益为现代科学所证实,令人惊叹、折服。
神并非刻意藉《圣经》向人们传授科学知识。《圣经》中的科学预见乃是创物主在启示人们时一种自然的流露。
正如诗人所赞叹的那样:“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诗十九1-2)。
莫琴博士(Jean Sloat Morton)在《圣经中的科学》、余国亮博士在《物理学家看圣经》2 等书中,对此都有集中的论述。我仅举几个例子以飨读者。
地球的形状、浮动和转动
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球体,悬浮在宇宙中,不停地自转和绕太阳公转。
但古代的看法则完全不同,古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四周被大水围绕,只要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大地的边缘;
同时,当时认为地球是被支撑和固定不动的,太阳系的所有星辰都以地球为中心旋转。
地球是如何被支撑的呢?
印度人认为在地面之下,有力大无穷的四只大象支撑着,大象则站在象征力量的乌龟的背上,乌龟又卧在首尾相衔的眼镜蛇上面。至于眼镜蛇又被何物托住,就不得而知了。
巴比伦人则把地球当作在海上浮著的一座空山,并相信地球内部十分黑暗,是人死后的住处。这些观点现在看来十分幼稚、可笑,但古代能提出如此的假说已是相当杰出的了。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第一个提出地球是圆的这个观念是希腊人。
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学家兼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说地球是圆的,但他这种概念源于他认为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并没有任何客观的事实根据。
其后,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依据:月蚀时月面出现的地影是圆的。
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htenes) 第一次算出地球的周长。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Magellan Ferdinand)领导的环球航行,证明地球确为球形。
《圣经》〈以赛亚书〉第四十章二十二节明确写道,“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虫。他铺张穹苍为幔子,展开诸天为可住的帐棚。”
“大圈”一词在希伯来原文中,是指一个立体的球面而不是一个平面的弧形,《圣经》清楚地启示了地球的形状。
〈以赛亚书〉写成于公元前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先于毕达哥拉斯的假说二百年,早于麦哲伦的航行两千多年。
地球静止不动的“地心说”观点,直到哥白尼于公元一五四九年提出“日心说”后才被动摇。
十七世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方可解释地球之所以能悬浮在太空,乃是地球和太阳之间引力相互平衡的缘故。
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基础。然而,关于地球的悬浮和转动,《圣经》早就指明了。
〈约伯记〉是《圣经》中最古老的经卷之一,成书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书卷的主人翁约伯是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人物。不少学者认为〈约伯记〉的成书时间要早于摩西五经(成书于公元前一千四百年左右),也有学者认为此书写于以色列民族被掳回归之后(公元前六世纪)。
不管怎样,〈约伯记〉起码比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早两千年以上。〈约伯记〉早已指出地球是悬浮在太空的,“神将北极铺在空中,将大地悬在虚空;将水包在密云中,云却不破裂”(伯二十六7-8)。
由于地球的自转,才有昼夜之分,这是几百年前人们才懂得的事情。而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新约圣经》,对此早有暗示。
主耶稣谈到何时再来审判世界时就提示说:“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当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人在田里也不要回家。 ……我对你们说,当那一夜,两个人在一个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路十七30-35)。
两个人在田里干活,是指白天;两个人在一个床上是夜里;女人推磨多在清晨和傍晚。为什么耶稣再来的时刻既是白天又是夜里,既是清晨又是傍晚呢?
因为,主耶稣再来的时刻,在全球不同的地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中国是中午,在美国却是午夜,在其它地方可能是早上或傍晚。主耶稣这样说,明确地启示人们:地球是不断转动的,神的救恩是普世的,神的审判是全球性的。
地球的风向系统
早在公元前,《圣经》就指明这个风向系统了。
传道书一章六节写到,“风往南刮,又往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风往南刮,又往北转”是指哈德里窝(赤道--两极回流);
“不住地旋转”即指费瑞尔定律;“而且返回转行原道”说明这样的风向是有规律的。这一节经文仅二十一个字,却高度准确地概括出地球风向系统的主要特点。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圣经》已明确地记载了水循环的理论:“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传一7)。何等隽秀、优美的诗歌语言,多么简洁、准确的科学描述!
气压
早在托里拆利数千年前,《圣经》就指出空气有重量了。
“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晓得智慧的所在。因他鉴察直到地极,遍观普天之下。要为风定轻重,又度量诸水”(伯二十八23-25)。
“下流人真是虚空,上流人也是虚假,放在天平里就必浮起;他们一共比空气还轻”(诗六十二9)。
显然,《圣经》中启示的空气有重量,既有道德方面的喻意,又有真正的科学内涵。
注:由于文字过长,中间部分有删减,请您见谅~
下期预告
游子吟-第五章现代科学与基督教信仰-圣经中的科学预见(下)
“从古至今,许多人都以为海洋是不流动的“一潭死水”。其实,海洋是一个循环流动系统。底层海水的流动被称之为洋流。直到二十世纪,人们仍以为海洋深处没有洋流存在。后经一系列研究,证实南大西洋海底有洋流存在。但因缺乏直接证据,仍被怀疑…”
书籍简介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学生、学者赴美求学、深造,有机会接触基督教。不少人开始翻阅《圣经》,步入教堂。然而,"神六日内创造天地万物","死人复活"像一盆盆冷水劈头盖脑浇来。他们或满心疑狐,或面露轻讽。唯物主义、科学至上和世俗骄傲横卧在神与人之间。
作者里程也曾经过如此挣扎,为了帮助更多人拆除心中藩篱,也说服自己,于是按《圣经》的观点,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探讨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写了此书。祈愿更多人能够谦卑地走近神、亲自面对神。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里程,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78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2年赴美,1987年获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俄亥俄大学和西方储备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工作。1993年至今在威斯康星医学院从事医学基础研究工作。 作者长期崇尚无神论和个人奋斗。在神的大爱的感召下,逐渐认识了基督教信仰是客观真理,遂决志信主,1992年复活节受洗。
信仰之路 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