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C·S·路易斯~
第三篇 友爱 四
我强调了友爱“并非必需”的特点,这当然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说,友爱对于社会具有实用价值。 每一种文明的宗教都自一小群朋友开始;当几位志趣相投的希腊人聚集在一起,谈论数字、线条、角度时,数学便真正诞生了。
今天的英国皇家协会最初只是几位绅士在闲暇时碰面,讨论他们(还有少数其他人)感兴趣的话题;今天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前身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不断地(至少柯勒律治如此)谈论个人的秘密想法;我们说共产主义、牛津运动、【注:十九世纪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内部以牛津大学为中心兴起的运动,旨在反对圣公会内的新教倾向,恢复天主教思想和惯例】卫理会、废奴运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开始,其实并非太夸张。
这种反驳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几乎每位读者可能都会认为,以上这些运动有些对社会有益,有些对社会有害。
上述例证(倘若被全部认可)从总体来看,最多也不过倾向于表明,友爱既可能造福社会,也可能危及社会。 即便造福社会,它具有的生存价值也不及所谓的“文明价值”。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不是有助于社会生存,而是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生活质量。
生存价值和文明价值在有些时期、有些情况下一致,但不是永远如此。 有一点似乎永远可以确定,那就是,友爱的成果若能为社会所用,那一定是偶然所致,其社会作用只是它的副产品。
出于社会目的设计的宗教,如罗马帝国的皇帝崇拜,现代将基督教作为“拯救文明”的手段“贩卖”基督教的做法,不会产生很大的效果。
真正改变世界的是那些背弃“世界”的一小圈朋友。 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研究数学,为的是将它应用于农业和法术,他们的数学很实用,具有社会效益;希腊人研究数学没有任何实际的目的,只是朋友们闲暇时的消遣,他们的数学对于今人却更加重要。
还有人可能会说,对个人而言,友爱极其有用,也许为生存所必需。 他们可能会引用一大堆证词,如,虽然“没有兄弟支持,腹背受敌”,但“偶尔,朋友相守还是胜于手足”等等。 当我们这样说时,朋友指的其实是“盟友”。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的意思不止于此,或者说,应该不止于此。 毫无疑问,在需要联盟时,真正的朋友会证明自己同时是盟友;我们贫困时,朋友会接济我们;生病时会照料我们;遭遇敌对时会支持我们;离世后会竭力看顾我们的孤儿寡母。 但是,这类的善举不是友爱的本质,对这些善举的需要几乎成为友爱的障碍。
这些善举从一个角度说与友爱有关,从另一个角度说无关。 有关是因为,患难中不伸手相助的朋友不是真朋友;无关是因为,朋友扮演恩人的角色始终只是偶然,这两个角色甚至有点格格不入。
恩人的角色几乎令人尴尬,因为友爱中根本不存在情爱中那种需要被人需要的成分。 朋友需要我们接济、借贷或夜间看护,我们为他遭遇这类的事情而难过。 现在既然难关已过,看在上帝的份上,让我们忘记这一切,回到我们在一起时真正想做、想谈论的事情上去。 甚至感激之情也无助于友爱的增长. “别客气”这句客套话在此表达了我们真实的思想。
完美的友爱的标志不是危难时有朋友相助(朋友当然会相助),而是这种帮助对友爱不会产生任何改变。 对友爱而言,帮助是一种反常的情况,分散了友爱的注意力。 朋友相聚,时光苦短,将时间用于帮助简直是一种可怕的浪费。 也许我们只有几个小时可以畅谈,可是,天啦,竟然有二十分钟花在私事上!
我们之所以感到惋惜,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想知道朋友的私事。 友爱与爱情不同,它不爱打听对方的秘密。 不了解对方的职业、婚姻状况,你照样可以与之为友,这些“无关的事情、事实问题”与关键性的问题…你和我看到同样的真相了吗? 一一有何相干? 在真正的朋友圈子中,每个人都只是他自己,只代表他自己。
没有人会在意他人的家庭、职业、收入、阶级、种族或过去。 当然,这些情况大部分你最终会在无意中慢慢知道。 它们会在举例、打比方当中,或作为一桩轶闻趣事的根据,一点点被透露出来。 但是,他们透露这些,绝非是为了让你了解这些事情本身。 这是友爱的王者风范。
我们见面时,彼此都像独立之国君权在握的王子,出访在外,立场中立,不受自己背景的约束。 这种爱(本质上)不仅不在意我们有形的外表,也不在意我们所代表的一切,包括家庭、工作、过去、社会关系。
在家里,我们不仅是具体的个人——彼得或简,还充当一般性的角色——丈夫、妻子、兄弟或姐妹;在单位,我们是领导、同事或下属;在友爱中则不然,我们是脱离了一切瓜葛的,或者说,赤裸裸的思想。 爱情要求赤裸的身体,友爱要求赤裸的人格。
因此,(希望你不要误解)这种爱具有强烈的任意性和无责任性。 我没有责任成为任何人的朋友,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人有责任成为我的朋友,友爱中没有任何的要求,没有丝毫的必须。
像哲学、艺术、宇宙本身一样,友爱并非必要(宇宙并非必要,是因为上帝不是非得创造它不可)。 它不具有生存的价值,确切地说,它是赋予生存以价值的事物之一。
我说朋友肩并肩时,是在指出它与情侣面对面之间必要的对比。 除了这点对比之外,我不希望你在脑海中永远留下肩并肩的印象。 将朋友连结在一起的那份共同的追求或梦想,并没有让他们沉醉到对彼此始终一无所知、不加注意的地步,相反,这种追求或梦想却是他们彼此相爱、彼此了解的媒介。
人最了解的是自己的“同伴”,共同的旅程中每一步都在考验他的本质,我们彻底明白这些考验的含义,因为我们自己也在经历这些考验。 因此,随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考验,我们对他的信赖、尊重和钦佩也逐渐升华成异常坚定、知根知底的欣赏之爱。
倘若在开始时,我们注意的更多是他本人,而不是友爱的“内容”,我们对他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了解或爱。 像看待情侣一样看待他,凝视他的双眸,你不会发现他作为战士、诗人、哲学家或基督徒的一面。 要了解这一面,你最好与他一起作战、读诗、辩论、祷告。
我认为,在完美的友爱中,这种欣赏之爱往往是如此地强烈、根深蒂固,乃至每位成员在其他人面前都暗自深感自己的渺小。
有时候,尤其是当全体成员相聚一堂,每个人都把其他人身上最出色、最睿智、最滑稽的一面引发出来时,他会纳闷,自己何以置身于如此优秀的人物当中,他会觉得自己无比地幸运。
当四、五个朋友在一天疲惫的远足后到达旅店,穿上拖鞋,伸展双腿舒服地烤着火,饮料伸手可及,大家海阔天空地闲聊,任由思想驰骋于宇宙内外,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要求或责任,都是自由之人、平等之身,仿佛一小时前刚刚相识,同时又为多年酝酿的浓厚情爱环绕时,这真可谓是黄金聚会,是生活——自然的生活——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 谁配领受?
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大多数时期、大多数社会,友爱只存在于同性之间。 异性可能在情爱和爱情中发生接触,但不会在友爱中发生接触,因为他们之间很少存在共同的活动所形成的伙伴关系,而这种伙伴关系正是友爱的基质。
在只有男性接受教育的社会,在一种性别的人工作、另一种性别的人赋闲,或两性从事完全不同的工作的社会,异性之间通常没有共同的东西让他们结为朋友。
但是,不难看出,异性之间不能产生友爱,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共同的东西,而非由于各自的本性。 因为,在能够成为伙伴时,他们也会变成朋友。 因此,在(像我所从事的)男女并肩工作的职业中,在宣教士、作家、艺术家中,异性之间的友爱很普遍。
毫无疑问,一方表现出的友爱可能会被另一方误解为爱情,导致痛苦和尴尬的结果;或双方都以友爱开始,却以爱情告终。 但是,说一物可能被误当作另一物,或转变成另一物,不是要否认二者的差异,反而是暗示了其差异。 否则,我们就不应该说“误当作”或“转变成”。
下期预告
友爱 五:从一个方面说,我们这个社会很不幸。 在一个异性从不共事、从不同校就读的社会,人们可能生活得相当舒适。 在这样的社会,男人彼此、而且只能彼此寻求友爱,从中享受到很多乐趣(但愿女性也是这样)。
作者: C.S.路易斯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3年7月
页数:167 页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675-1055-5
《四种爱》堪称爱的经典,是路易斯晚年在遍尝情爱、友爱、爱情和仁爱之后创作的,对每一种爱的论述都反映了他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
在书中,他谈到情爱由彼此相处熟悉中产生,是一种最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共同的兴趣将朋友们连结在一起的友爱,则是“高度灵性的”;而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全身心的投入,超越了对自己的关注;能够爱不可爱之人,像上帝那样无私地给予的爱,就是大爱、仁爱。
《四种爱》
---往期精彩内容---
福音TV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完整出处
转载时禁止添加原创不得添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