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要选择上彰显信心
文|杨坚
信仰和生活严重脱节,在教会内和教会外的表现反差大,这是基督徒常常被人诟病的老大难问题。这固然与我们肉体上的种种软弱,有时“能说不能行”(参《太》23:3)有关,但另一方面,与我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清,也密不可分。
陶恕(Aiden Wilson Tozer, 1897-1963)指出,基督徒“惯于把生活分为两部分:神圣的和世俗的”,这种错误认识,给他们造成“把宗教(信仰)与生活完全分割”的危险(注1)。
现实中,我们常常看见、听见不少参与服事的弟兄姐妹,在生活中做出重要选择时自行其是。有的人,甚至连祷告求问的形式都没有。然而,在生活中,尤其是在重要的生活选择上,信徒实实在在地彰显出得救的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生活中的重要选择体现信心?
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参《弗》2:8)。福音就是“叫一切信祂(耶稣)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参《约》3:16)。信,在基督信仰的极端重要性,在此已充分显明。
正如宾克(Arthur W. Pink, 1886-1952)所说,“如果相信是如此必须,不信是如此危险和致命,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什么是相信”(注2)。
真实的信心,最终必须以行为表现出来,因为“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2: 26)。宾克警告, “不是所有对基督的相信都使人得救”(注3)。
陶恕则进一步指出, “上帝并不向(只)愿相信基督某一职分的人提供救恩”(注4)。
具体来说,让人得救的信心必须是完全的,必须包括对上帝的真实信靠。
司布真教导信徒:信心 “是由三样东西组成的——认识、相信和信靠”,并且,“信靠是信心的命脉,没有它就没有得救的信心。” “清教徒习惯用‘倚靠’这个字来解释信心,意思是‘倚身在某物上’。换句话说:就是将你全身的重量,都全部倚在基督上” (注5)。
陶恕提醒我们,极为流行的说法“基督是救主和主”,也可能误导人忽略完全的信心才是得救的信心,“罪人可能(先)接受祂作救主而得救,而未(同时也)承认祂为主”,但上帝是“不容我们接受基督的一种职分(救主)而又拒绝其另一职分(主)”。(注6)
基于上述的讨论,像亚伯拉罕那样顺服上帝的引领,做出生活中的重要选择,恰恰是我们表现出得救信心的最适合例子。理由至少有三:
其一,在生活方面,体现对上帝的倚靠。大多数基督徒,都不是全职传道人或宣教士。上帝把他们主要放置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他们就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信仰,以行动体现对上帝的信靠。凭着对上帝的信靠,做出生活中的重要选择, 显然是这方面最不可缺少的。
其二,即使是决定琐碎的生活小事,“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罗14: 23)。至于生活中重要的选择, 包括信徒是否能牺牲自身利益,是否愿意为信仰付出代价,都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对主的倚靠程度。
其三,圣经和历代圣徒都清楚表明,像亚伯拉罕那样倚靠上帝、做出生活中的重要选择,足以体现他得救的真信心。
彰显得救信心的充分性和可靠性
信徒在生活的重要选择上所体现出倚靠上帝的信心,是否本质上等同于,或充分可靠地反映出得救的信心?很多人不能确定。对此问题最好的回答,是圣经关于亚伯拉罕这位信心之父的描述,以及历史上多位著名神学家、牧者的见解。
“你们要知道: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加3:7)而亚伯拉罕的信心是什么呢?就是“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 (创15: 6)。
亚伯拉罕跟从上帝的重要表现,乃是按照上帝的明确引领,一路搬迁。按照现今的定义,这基本属于世俗生活的范畴。
论及敬拜服事等,圣经只提到到那时为止亚伯拉罕3次筑坛拜上帝(参《创》12:7、8,13:18),以及后来他把儿子以撒献祭给上帝——这是更伟大的信心之举(参《创》22:2)。
“被圣灵充满”的司提反(参《徒》7:55),临死前讲述以色列人的历史,称赞以色列人的祖宗亚伯拉罕对上帝的信心(参《徒》7:2-8)。
他集中讲述了亚伯拉罕如何倚靠、顺服上帝,做出生活中的重大选择和决定,包括移居搬家(参《徒》7:3–4)、事业发展(参《徒》7:5)、生养儿子和子孙福祉(参《徒》7:5-7)等,俱是生活事宜。
这些经文再次确认,亚伯拉罕在生活重要选择上体现的信心,足以充分彰显他的信心。圣经称赞这位信心之父的信心时,从来都是指他得救的信心,并不是指单单求上帝赐福或只信神迹的“信心”,也不是与得救无关的其他类型的信心。
许多神学家、著名牧者,持有同样的看法。
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在名著《宗教情感》中阐述:基督徒因信靠耶稣而得救的最好证据,就是圣洁的行为。亚伯拉罕信神与他所立的约,而离开自己的家乡,就是体现得救信心的代表性例子(注7)。
爱德华兹解释:“人若相信他所听见的来世,相信福音关于生命与永生的记载,并因而舍弃所有或至少在必要时为永生牺牲世俗利益……这正是真正信靠基督以至于得救的明证。” (注8)
莱尔(J.C. Ryle, 1816-1900)总结道,产生奇妙属灵果效的18世纪英国属灵复兴领袖们,他们的讲道有共同的7大核心资讯,其中之一就是,“一个真基督徒,必须总能让人通过他所结的果子认识他,必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楚无误地表现出来”(注9)。
生活中的重要选择,常常对应着具体而且重大的牺牲、舍己。因此,信徒在现实生活中,在与自己利害攸关的事情上,在他今生最为看重的事情上,祈求并真正听从上帝的引领,能充分彰显得救的信心!这样的信心,表现在多个方面, 但只有一个来源,“乃是上帝所赐的”(参《弗》2:8;《徒》3:16)。
比教会活动更好地彰显出信心
生活中的重要选择,可能比参加教会聚会、活动,能更好地显现出一个人得救的信心。换句话说,仅仅停留于爱听圣经教导、喜欢参加教会聚会,都还不足以体现得救的真信心。
“他们来到你这里如同民来聚会,坐在你面前彷彿是我的民。他们听你的话却不去行……他们看你如善于奏乐、声音幽雅之人所唱的雅歌,他们听你的话却不去行。” (结33:31-32)很明显,“听话却不去行”,如何能体现出得救的信心?
莱尔(R.C. Ryle)在名著《圣洁》中说, “只要每个主日做礼拜,一周之内在道德上说得过去”,是“表面上的基督徒”的特征 (注10)。
在教会聚会、听道,当然有助于(理性上)明白信心真道,然而正如司布真所说: “此刻在地狱里,无疑的就有许多明白信心真道却没有相信的人。” (注11)
生活中的重要选择,甚至可能比某些人的教会服事,更好地彰显得救的信心。“……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太7:22), 但主却“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离开我去吧!”(参《太》7:23)。
传道、赶鬼、行异能,都是耶稣和使徒们建造教会时做过的。然而,有人做了看似同样的事情,却对上帝并没有真信心,因此主“从来不认识”他。对此,司布真引用清教徒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 1615-1691)的警告:
“许多的传道人现在已经是在地狱里,(尽管)过去他们上百次呼吁他们的听众尽最大的小心和努力逃脱地狱……请相信这点,就是上帝从来没有因为一个人是传道人而拯救他,也没有因为一个人是很有能力的传道人而拯救他,而是因为他是一个被称义、得成圣的人。”(注12)
与之相比,如亚伯拉罕顺服主的引领,做出生活中的重要选择,则明确是蒙神悦纳的。
结语
The Conclusion
对于许多人,“信,现在不过是指被动地对祂(神)的道,与基督之十字架作道德上的默许”(陶恕,注13)。现今不少基督徒,认为生活中没有明显的作奸犯科,就体现了信心,却不知道这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在生命中有体现信心的行为,作为“得救信心的证据”(宾克,注14)。
澄清这一常常被忽视的真理,有助于纠正今天我们有意无意地只重敬拜、服事和其他属灵事务,不重生活实践的偏差。
在教会日益世俗化的今天,愿我们都自我省察,从生活中的重要选择做起,把信仰更多落实在生活的各方面,敬虔度日,荣耀上帝!
注:
1. 《渴慕神》第十章 “分别为圣的生活”。
2. 《对得救信心的研究》第二部分 “使人得救的信心”。
3. 同上。
4. 《是救主却不是主有这样的一件事吗?》
5. 《都是恩典》第八章“何谓信心”。
6. 同4
7. 约拿单•爱德华兹,《宗教情感》,杨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297。
8. 同上,298。
9. 莱尔,《英国复兴领袖传》, 梁曙东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15。
10. 莱尔,《圣洁》,李漫波、朱保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7。
11. 《都是恩典》第八章“何谓信心”。
12. 《牧师的自我警醒》
13. 《信是一件使人困扰的事》
14. 《对得救信心的研究》第二部分第五章 “得救信心的证据”。
/本文出自举目官网/
福音TV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完整出处
转载时禁止添加原创不得添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