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极端之一
灵恩运动(1)
顾名思义,灵恩运动是强调信徒必须得着圣灵的恩赐,才能在身上显出圣灵的能力,而有说方言、说预言、作异梦、见异象、超自然的医治等奇事异能的表现,以此为属灵追求的目标。有些人称「灵恩运动」为「第二个改教运动」,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实在不容我们忽视。参与「灵恩运动」的基督徒人数,正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在增长中,目前几乎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灵恩派」的教会和信徒。
Dec.
灵恩运动开始于本世纪初的「五旬节运动」,他们强调《使徒行传》第二章所记载圣灵在五旬节时的作为,乃是新约时代的特征;他们认为一个真实的信徒,也必须与当时的门徒有相同的表现。因此他们鼓励全体会众参与聚会的活动,一同祷告追求说方言、神医、赶鬼等神奇的表现。聚会时,有大声喧喊,举手祷告,以及各样情绪化的表现,甚至仆倒在地上、跳灵舞等等。
「五旬节运动」肇端于美国肯萨斯州伯特利圣经学院(College of Bethel)的创始人巴罕(C.F. Parham),有一名女学生在主后1901年经其按手祷告后说方言。后该校一名单眼的黑人学生叫瑟木(W.J. Scymour),在1906年到洛杉矶的亚苏撒街(Azusa Street)租屋牧会,强调方言乃灵浸的明证,使五旬节运动正式在该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吸引全球传媒的关注,无数的传道人到那里参观学习,而把「五旬节运动」的信息带到全世界。
「五旬节运动」极力攻击并破坏原来的教会,甚至规定凡加入「五旬节运动」的人,必须自动地、完全地与原先的教会断绝关系,他们说这是脱离「巴比伦」。「五旬节运动」存在于神召会、四方福音教会、联合五旬节教会等宗派内。
Dec.
发生在20世纪中期,又称「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或「新五旬节运动」(Neo-Pentecostal Movement)。它基本上仍旧追求「圣灵的浸」和「说方言」,但在传福音的方法上更多注意圣经,以及确实的悔改和重生的经历。这运动把「圣灵的能力」介绍给基督教的主流宗派,并且在天主教中显出强劲的影响力。
自从1960年加州凡奈斯圣马可圣公会的主任牧师本乃特(Dennis Bennett)经验了他所信仰的圣灵的浸与方言的恩赐,「五旬节主义」就漫过了宗派的界限,而传入了圣公会、美以美会、长老会、浸信会、以及信义会等各大宗派。
Dec.
到了80年代,所谓的「第三波灵恩运动」(The Third Wave of The Holy Spirit)或「葡萄园运动」(Vineyard Movement)出现了。它基本上是由温约翰(John Wimber)在加州安那翰(Anaheim)带领的「基督徒葡萄园团契」发展出来的,光是在安那翰一地,在两、三年内,人数就由几百人增至五千人。这运动在外表的现象上与前两波是相同的。
这个第三波兼容并蓄地把「灵恩运动」中各支派的特色都接收进来。他们吸取了赵镛基的「第四度空间」、英国「家庭教会」的样式等等,又凝聚了别的支流中的「精萃」,连「弟兄运动」的「教会真理」也溶在其中。据称,全世界与第三波有关连的基督徒,目前已达两千万人以上。
第一波强调方言与一些特殊的经历,作为人得着圣灵的凭据;没有圣灵恩赐的表现,就是没有接受圣灵,也就还没有得到救恩。
第二波对这一点作了修正,但仍然认为没有灵恩的表现,就是还没有受「圣灵的浸」,他们仍然强调方言的功用。
第三波又多了一些修正,肯定了方言与救恩无关,信徒乃是马上成为「基督的身体」;但是第三波仍然是把「圣灵的恩赐」(包括方言),放在主导的地位;他们仍然不放弃「灵恩的表现乃神国的记号」这一个主张。
从外面的表现看,第一波显得喧嚷吵闹;第二波就显得比较有点约束,也比较安静,看重敬拜神。到了第三波,又恢复了他们自己说是活泼热闹,实际上是比较有规律的喧吵。不管外面的表现怎样改变(或说进步),里面还是可以用「方言」把这三个波串连起来。说明白一点,不管是那一波,都是「圣灵的恩赐」在挂帅。
尽管「第三波」不甘心与前两波认同。根据美国加州富勒神学院的教授彼得魏格纳(Peter Wagner,他是第三波运动的主要神学理论家)说,他们不是「灵恩派」,而只是向圣灵的工作敞开的人。但实际是换汤不换药,骨子里仍旧是一样的东西,只是在道理上略有差异而已。前两波鼓吹神医,第三波不用「神医」这个词,却用「权能布道」来代替。前两波看重「方言」的恩赐,第三波也没有轻看「方言」,还在方言以外,再加上「智识的言语」的恩赐。虽然他们在一些说法上不一样,但他们所标榜的都是一样,所追求的目的也是一样。若是把「圣灵的恩赐」挂帅这一点拿下来,「灵恩派」就不成其为「灵恩派」了。
《 下期预告 》
灵恩运动
04,灵恩运动追求眼见
05,灵恩运动队圣灵的认识不够准确